烈士把生命留在這我用青春改變這
天山網訊(通訊員羅未來 唐超山報道)天山,橫亙在歐亞大陸腹地,巍峨雄奇。崇山峻嶺間,北陽山隻是地圖上未曾署名的“小圓圈”,就連山腳下的村民也說不清楚山名的由來。
“八一”建軍節前夕,58歲的退伍老兵張秋良,帶著新疆軍區某裝甲團官兵代表,緩緩爬上北陽山,祭奠長眠在那裡的6名烈士。
奠一沓紙、點一支煙、上一炷香……張秋良拿出備好的酒,挨個倒灑在墓前。他用毛筆蘸滿紅油漆,仔細地描紅墓碑上的五角星,一筆一劃間,訴說著為烈士守墓32年、帶領兩個民族村脫貧致富的故事。
抉擇:不忘初心重情義 紮根深山台中菜梯維修守英魂
曾經的誓言,一輩子不忘
時針回撥到1977年,張秋良瞞著傢人報名參軍,因為他不願再像父輩那樣在貧瘠的黃土裡“刨食”,他要去部隊尋個出路、換個活法。在軍營建功立業的願景,就像一粒種子埋在瞭心底。
輾轉10多天後,張秋良才到達天山深處的營區,偏僻閉塞的環境出乎所有人意料:營區四面環山,隻有一條簡易公路通往山外,周邊隻有一個由維吾爾族、哈薩克族、回族等村民組成的卡子灣村。
“新兵下連第一課是祭奠北陽山上的烈士,並進行瞭宣誓。”張秋良清晰地記得,宣誓時同鄉胡憲真就站在自己身邊,飽含“洪荒之力”的吼聲震得他左耳嗡嗡作響。
“胡憲真,犧牲時隻有21歲……”輕撫墓碑,36年前的場景湧上張秋良的心頭。那年冬天連降暴雪,寧傢河村和卡子灣村近千隻牲畜困在瞭畜牧點,草料殆盡,十分危急。部隊官兵緊急投入援救,汽車駕駛員胡憲真負責拉運料草,在徒步探路返回時不慎滑落山崖。救援通道打通瞭,胡憲真卻再沒醒過來。
1985年,正值全軍百萬大裁軍,張秋良服役所在部隊被裁撤。復員前,張秋良獨自爬上北陽山與胡憲真告別。“我們都走瞭,烈士們怎麼辦?”面對6座墳塚,張秋良似乎聽到群峰間回蕩著當初與胡憲真的約定:“堅守深山,做響當當的兵!”
告別冬雪,張秋良背起行囊登上回鄉列車;迎著春風,他帶著妻子進疆落戶,把傢安在瞭北陽山下,當起瞭“守墓人”,這一守就是32年。
起初,張秋良隻知道其他烈士的姓名、籍貫,後來他多方聯系退役老兵、走訪當地民政部門,用4年時間收集整理瞭烈士的英雄事跡。逢年過節,他都會義務接待前來掃墓的烈士傢屬,向參加祭奠的各族群眾講述墓碑背後的故事。
膽識:知恩圖報敢作為 規模養殖脫窮帽
路能否行得通隻有走過才知道
柏油路兩旁的白楊鬱鬱蔥蔥,紅頂白墻的安居房上飄起裊裊炊煙,連成片的商鋪前車來人往……站在北陽山頂俯視兩個民族村,那一抹喧囂格外搶眼。眼前的繁華很難讓人相信,這裡曾經是人住小土房、四季缺口糧、風吹石頭跑、圈中沒有羊……
“一年到頭頓頓吃洋芋,開荒種地都是我在前面拉犁頭,娃他娘在後面扶犁頭……”回憶起安傢之初的艱難,張秋良的臉上卻蕩漾開一圈幸福。當時,張秋良一傢住著陰暗潮濕的地窩子,種地缺少牲畜和農具,村民就無償把一間土坯房和一隻毛驢借給他,還教會他騎馬放牧。
這一切讓張秋良感動而不安,他常常自問:“6位戰友把生命留在瞭北陽山,我又能為村子做些什麼?”
1987年,新疆軍區某裝甲團組建並遷入張秋良原服役部隊營區,張秋良既是退伍軍人、又懂民族語言,自然成瞭官兵與各族村民溝通的紐帶。官兵與兩個村共同研究脫貧思路,打出幫建基層組織、開展智力扶貧、援建基礎設施、扶持產業項目等一系列扶貧“組合拳”。
修成瞭石子路、挖出瞭甜水井、吃上瞭白面饃……身邊一連串的變化如一粒粒石子在張秋良心底蕩起漣漪、湧起波濤、激起巨浪:烈士把生命留在這,我用青春改變這!
民族村有養羊的傳統,張秋良發現遊牧散養出肉率低、經濟效益不好,就琢磨起瞭規模養殖。可村民都說手裡沒錢無力投資,大夥兒更安於溫飽現狀。張秋良決定貸款新建養殖基地,規模養殖成功後,再帶著大夥兒一起幹。
為引進適合新品種綿羊和學習養殖管理技術,張秋良背著馕、挎著水壺,走遍瞭10多個養殖基地,可對方得知來意都婉拒瞭他。一年深秋,張秋良打聽到鄰縣一座養殖場新引進瞭肉羊品種。養殖場老板念他遠道而來,準許參觀卻不願透露引進渠道。可張秋良看到羊圈的羊糞堆積瞭厚厚一層,二話不說就拿起瞭鐵鍬,九頭牛也拽不住他。
“俗話說同行是冤傢,但我打心眼裡服你。”沒多久,養殖場老板端來瞭飯菜,還把名片交給瞭張秋良。
2013年初,張秋良建起全鎮第一座綿羊規模養殖基地。如今,他傢已有綿羊400隻,年利潤20萬元。
張秋良不僅圓瞭自己的財富夢,更為各族村民探瞭一條脫貧致富的路。起初也有人勸他:“擔風險換來的經驗哪能白送人?”張秋良黑著臉撂下一句:“烈士把命都能奉獻,我有啥可以藏私?”
眼界:深謀遠慮護生態 特色旅遊創新收
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菜梯價格山
人們常說:“人最先衰老的不是容顏,而是那份不顧一切的闖勁。”已是知天命的年紀,張秋良卻發起瞭致富路上的“新長征”——種樹。
為啥要種樹?張秋良最初的打算是在烈士墓周圍種上松柏,但連著種瞭兩年卻無法如願。許多村民都勸他放棄。
“沒有一棵樹,風吹土滿天”是當時村裡自然環境的真實寫照,唯一的河流寧傢河常常幹涸,草場嚴重沙化,夏天沙塵暴一刮一整天。
“村裡太需要綠樹瞭,村民太需要希望瞭,我就不信,有土有水還會種不出樹?”在張秋良看來,想要綠樹遍山,先要在村民心中種出生態環保的苗。冬閑時節,他走傢串戶給村民們講“保護生態就是保護自己”“前人栽樹後人乘涼”的道理,帶著大傢制定土壤改良、適種苗木設計、後期管護等規劃。
冰雪融盡,張秋良帶著村民種下瞭第一批樹,雖然樹木成活率不高,但星星點點的綠色點燃瞭希望。他們與沙灣縣林業局溝通協調,爭取到苗木、技術指導、規劃設計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,引進適合在風區、戈壁環境下種植的沙棗、銀白楊、大果榆等。針對當地土壤含堿量高,張秋良摸索出“開溝、放水、壓堿、冬灌殺蟲、春灌松土、樹幹切頭減少受風面積、薄膜包裹減少水分蒸發”等植樹方法。
6年來,村民在鹽堿灘上成功種活5萬多棵樹,形成10多公裡的綠色屏障,清理寧傢河河道近20公裡,開挖水渠3000米、修建橋梁1座,治理沙化草場10000多畝,換來瞭一河清水、滿山綠樹。
“北邊是‘桃源’特色采摘園,再往南山走是‘東大塘’水庫……”去年初,張秋良發現村處在兩個旅遊開發項目的必經之路上,就琢磨起瞭特色旅遊。
張秋良帶著村民開發瞭馬拉爬犁、叼羊、姑娘追等一系列民族特色休閑旅遊項目,形成瞭“維吾爾族、哈薩克族民俗風情線”。去年,兩個村敲鑼打鼓地捧回瞭縣裡的“脫貧致富示范村”“畜牧養殖示范村”獎牌。
夕陽西下,一縷縷餘暉穿透雲層,北陽山仿佛鍍上瞭一圈金邊。“剛到傢,就聽娘說你又上山瞭”,尋聲望去,張秋良跑運輸的兒子背著孫子,從山腳下一路爬瞭上來……
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環球網無關。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台中貨梯維修
- Apr 04 Wed 2018 08:37
菜梯價格 台中貨梯維修廠商推薦~找鄭先生
close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